人形機器人發展歷程,以本田Asimo三個階段為例:技術探索后,商業化發展需深入挖掘使用場景
技術不斷進步,可分為三個階段:
1. 模仿人類直立行走:研發圍繞腿部技術
2. 增強行走能力:行走穩定性與樓梯攀爬
3. 提升功能、外觀:增加頭部、手臂、身體,
外觀與人更相似,增強平衡能力與功能性 技術相對成熟后,先后推出3款人形機器人, 初代G188cm、重175公斤,設計增加親和力、 行走攀爬能力提升的同時,實現G度、重量分 別降低16%、26%。
功能性能進一步增強:
• 運動能力:可以奔跑,在崎嶇坡面行走行走能力加強,實現物品抓取功能
• 語音交互:理解、回答簡單語音命令
• 人臉識別:對所選人臉進行辨認
• 環境監測:避障通行的同時,繪制環境地圖,標記固定目標。
實用性低:落地應用失敗,于2022年3月正式 宣布退役,結束了長達 22 年的表演服務生涯
在Asimo退役后,本田對其未來作出如下判斷, 增加人形機器人實用性:
• 協助生活:作為老人、傷殘人士等存在生 活不便群體的眼、耳、手、腳,讓出行更 便利
• G危工作:在如救火、有毒物質清理等對 人體有害的工作場景中取代人工
• G重復性工作:用于老年人護理、公路運 輸的護理、災難機器人
| 資料獲取 | |
| 服務機器人在展館迎賓講解 |
|
| 新聞資訊 | |
| == 資訊 == | |
| » 機器人的自由度,直接影響到機器人的機動性 | |
| » 機器人系統的結構:機械手、環境、任務 和 | |
| » 2025年智能焊接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: | |
| » 商用服務機器人控制系統的組成:任務規劃, | |
| » 具身智能工業場景,精準、重復的任務流程成 | |
| » 智能機器人的傳感器的種類:內部傳 感器和 | |
| » 前臺智能機器人對傳感器的要求:基本性能要 | |
| » 各地對具身智能核心發展需求:產業端落地, | |
| » 2025年中國具身智能產業發展規劃與場景 | |
| » 按控制方式進行分類,機器人分為二種:非伺 | |
| » 按機械手的幾何結構進行分類,機器人分為三 | |
| » 智能安防巡檢機器人的起源與發展歷史,De | |
| » 智能交互機器人的主要部件選型參考方案:伺 | |
| » 智能接待機器人的關節機構設計方案參考:運 | |
| » 智能接待機器人機構設計模型分析:機器人運 | |
| == 機器人推薦 == | |
服務機器人(迎賓、講解、導診...) |
|
智能消毒機器人 |
|
機器人底盤 |
![]() |